《琅琊榜》群臣请求重审赤焰案,出场次序原来有这么多讲究

阅读: 2 评论: 0 好铃声 发布时间: 2025-05-09 17:02:14

在《琅琊榜》中,武英殿的翻案情节无疑是整部剧的关键所在。梅长苏经过13年的筹谋、隐忍,借助亲朋故旧的支持,最终能将赤焰案翻出来,成功促使梁帝亲自下令重审。当梁帝的寿辰之际,整个武英殿上从莅阳长公主的首告,到众多朝臣和宗亲站出来支持重审,每一幕看似混乱,却隐藏着深深的战略布局。我们一起来细细解析这些人物的出场顺序及其背后的深意。

首先,翻案必须有一个首告,而这个首告人的身份至关重要。关于赤焰案,过去13年人们的猜测和非议不断。若要彻底翻案,必须消除这些疑虑,赢得所有人的信服,确保翻案没有后患。林殊和景琰的目标是要将此案做成公正、公开、透明的铁案,首告者必须言之有物,名正言顺。因此,莅阳长公主作为谢玉的妻子,拿着谢玉的亲笔信来为赤焰案作首告,成了最合适的人选。而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也是林殊对景睿的一种回报。如果赤焰案能成功翻案,那么谢玉的罪名必定被定为大逆不道,谢家的全族将面临灭顶之灾。莅阳长公主作为首告人,帮助谢家挡住了大多数人的非议,也为未来可能对谢家全族的恩赦留下了余地。莅阳长公主的尊贵身份,为谢家儿女未来的翻身留下了机会。从这个层面看,首告人身份的选择,无论从公私层面来看,都是双赢。

当莅阳长公主带着谢玉的手书站在百官面前,代谢玉供罪自首时,面对着如此巨大的压力,她不仅需要有坚定的勇气陈述事实,还要确保陈述过程不被打断,避免梁帝在中途下令中止。这就需要一个人来保驾护航,而这个人非蒙大统领莫属。在梁帝从震惊到愤怒、欲要叫停之际,蒙挚毫不犹豫地从帝座旁边走下来,跪在莅阳长公主身边,坚定地表态:“臣恭请陛下听长公主说完。”这一举动不仅令梁帝意外,更让殿内的群臣感到震惊。失去蒙挚的护卫,梁帝的威严显得苍白无力,整体局势也因此发生了微妙变化。

若有些朝臣和宗亲仍未意识到形势的变化,接下来的几位人物无疑会进一步加重这种变化。霓凰作为林氏的遗属,带着请求重审赤焰案的姿态走上前来,她代表的是掌握云南穆府十万铁骑的军方力量。赤焰案发生时,梁帝曾用铁腕手段屠杀为林府求情的群臣,种种暴力手段让人心生恐惧,因此很多人多年来都不敢轻易提及此事。如今,手握重兵的霓凰站出来表态,意味着梁帝的威胁手段已经无法再轻易施展,原本那把屠刀的威慑力已然消失。

接下来的文官代表蔡荃站出来,他作为刑部尚书,理应第一个表态支持重审赤焰案。蔡荃站得稳,话说得也有理,从法律角度提出:“长公主所言,令人震惊,谢玉手书为证,若不彻查,朝局动荡,民心难安。请陛下准许即日起重审此案。”蔡荃的表态使得整件事看起来更加公正、合规,合情合理。

紧随其后的柳澄,作为中书令,也明确表态支持蔡尚书的提议,这让人们看到了他原本在朝堂上的权威。原本以“老好人”形象示人的柳澄,此时却敢于表态,站在正义的一方。接下来,沈追作为户部尚书,也站出来表态附议,这种势头让那些仍在观望的群臣感到了压力,纷纷开始表示支持。

此时,气氛已然发生了改变。群臣纷纷跪下,表态支持重审赤焰案。接着,纪王爷作为宗亲代表,也站了出来,他没有强烈反对,而是平和地说:“臣弟以为,众臣所请,甚合情理,请陛下恩准。”纪王爷是梁帝的亲弟弟,在宗亲中的威望极高,此时他的一句话无疑是给局势注入了强大的力量。

更为重要的是,穆青代表年轻一代的王公子弟,明确支持霓凰,表达了对赤焰案的执着态度。而言侯作为长期关注赤焰案的权臣,他的态度也很清晰,直接站在了反对梁帝的阵营。这些过去和梁帝关系亲近的人,正是最了解梁帝的底细,正是他们的表态,彻底打破了梁帝心中最后的坚持。

最终,景琰作为太子,带着沉着的王者气势走到殿前,先扶起莅阳长公主,接着群臣纷纷站起。此时,梁帝再也无力反抗,场内的气氛已经完全倾斜。几位如坐针毡的皇子们,也无可避免地站在了景琰一方,纷纷表示附议。文官、武将、宗亲、皇子,所有人的态度已经表明,梁帝完全失去了掌控局面的能力,孤立无援。

在武英殿要求重审赤焰案的过程看似是一场逼宫大戏,实则是一场筹划周密、分工明确、执行有力的战略战役。从前期的疏通、信息封锁,到莅阳长公主的手书出场,再到各方人物有序表态,每一步都体现了精心的布局和对局势的精准掌控。

正如孙子兵法所言:“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曾国藩家书》中也提到:“谋而后定,行且坚毅。”在重大事件中,过于急功近利、草率行事很可能招致失败或祸端。只有在事前做好充分的规划,明确目标并坚定执行,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这篇分析文章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了剧中人物精心策划的过程与复杂的内在逻辑,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做事方法论的启示。


评论

相关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