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龙新剧《藏海传》开播,观众为何直呼失望,剧情拖沓惹争议
郑晓龙的金字招牌,这次是不是砸手里了?冲着这三个字去看的《藏海传》,结果看完前两集,那感觉,真叫一个五味杂陈,如坐针毡,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一开始那画面质感是真不错,清晰得跟在自家客厅看风景大片似的。郑晓龙的节奏把控,那也是老江湖了,剧情推进得挺自然,第一集就整了个灭门惨案,煽情到位,演员的演技也没掉链子。当时我就想,这剧要是后续剧情不崩,妥妥的爆款预定啊!
但,BUT,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这个BUT!男主一家被灭门之后,剧情就开始不对味儿了。你说这孩子稀里糊涂就被人带走学艺了,这没问题,电视剧嘛,总得有点金手指。可关键是,这灭门事件之后,对那些个关键人物,比如那几个师父,背景啥的,那是只字不提啊!这剧情逻辑链直接断裂,我这观众看得云里雾里的,情感根本没法投射进去,你说气人不气人?
那几位师父,就像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一样,来无影去无踪,他们的动机是啥?和灭门惨案有啥关系?啥都没交代,这因果关系乱得跟麻线团似的。还有那权谋元素,跟男主的成长线,那是硬生生给拧到一块儿的,看着就别扭。
就说那个“古法整容”吧,台词里提了一嘴,结果就一笔带过了,这可是改变男主容貌的关键啊!就这么草草了事,这复仇的合理性,瞬间就打了折扣。学艺的剧情,更是平淡得像白开水,各种没营养的对话,那是恨不得用放大镜找亮点。本该重点刻画的学习过程,愣是给一笔带过了,你说这剧还能让人提起兴趣吗?
更让人头疼的是,那些个配角,那叫一个脸谱化!就说那个平津侯吧,嗜血的特性,就通过一个割舌头的场景来展现,这人物形象也太单薄了吧?能不能有点更深层次的挖掘?
郑晓龙擅长的长镜头,这次也玩脱了。藏海赶路进京那段15秒的空镜,想营造历史的厚重感,这想法是好的,可现在是啥年代了?观众都喜欢看快节奏的叙事,你这冷不丁来这么一下,直接把人给劝退了。
还有那画面色调,靛青蓝褐的,是挺有古典韵味的,可在手机上看,那叫一个灰暗!看得眼睛都疼,你说这观剧体验能好吗?
但话说回来,这剧也不是一无是处。从第三集开始,好像有点起色了。第四集那段幕僚对弈的戏,确实精彩,演员的微表情,棋局的隐喻,把三方势力的角力展现得淋漓尽致,据说那7分钟的文戏,还被夸是“教科书级权谋场景”。
还有男主藏海,和仇人对峙那场戏,据说演出了“七层眼神戏”,隐忍、讥讽、悲悯,层层叠叠,也算是印证了郑晓龙说的“平静的疯感”。
悬疑线也开始爆发了,据说每集平均都有三个以上的反转,信息量比同类剧集多了40%。优酷站内,还有超过一半的观众选择二刷,就为了捕捉那些伏笔,比如第二集数砖的场景,和后期权斗还有对应关系。
央视版的收视率,也从开播的1.2%一路攀升到第三天的2.8%,这说明啥?说明“慢热型正剧”还是有市场的,只要你熬过前面几集,说不定就能发现惊喜。
听说肖战在朝堂辩论那场戏里,12分钟的文言文独白,那是零NG拍摄,还被北京电影学院纳入教学案例分析了。这说明啥?说明演员还是下了功夫的,剧组还是有追求的。
《藏海传》的前两集,节奏虽然不算慢,但确实不够精彩,希望交代背景的铺垫情节结束之后,能有更吸引人的剧情。
我的建议是,大家可以至少看到第六集,等男主完成“稚奴-藏海-汪大人”三重身份转换之后,再来评价这部剧。要是你喜欢看强情节的,可以直接从第四集墓穴探险那段高能段落切入,然后再回过头来理解前因后果。
这剧,就像一壶老酒,得慢慢品,才能品出滋味来。至于它最终是能成为经典,还是会泯然众人,那还得看后续的剧情发展了。
你看了这部剧了吗?觉得咋样?是觉得“真香”,还是“就这”?
一部剧的好坏,还真不能一概而论,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嘛。
- 上一篇 > 重温悬崖才懂,隐藏最深的是他,级别比周乙还高
- 下一篇 > 刑警的日子大结局,刘子明方婷婷离婚,刘父失忆引热议